English

“包装”史观

●书斋偶语
1998-09-05 来源:生活时报 ●李乔 我有话说

“包装”,是个时髦语,它已不仅仅指具体地包装一件物品,而是泛指装饰、修饰,乃至伪饰等等更广泛的意义。一个歌星,原来只是面目姣好,歌喉婉转而已,但一经“包装”,便宛若天仙下凡,光焰四射。

“包装”之义的泛化,对于史家来说,委实是一个天启。以“包装”的泛化意义观察历史,真是别有一番味道。

荆轲刺秦王,图穷匕首见,这图就是“包装”,樊于期的头也是“包装”,整个荆轲刺秦王的准备工作都是在做“包装”。

帝王传上常常写着皇帝出生的异闻,如帝母与龙交媾之类,这是御用史家们在为皇家“包装”。

狂人翻开写满“仁义道德”的历史一查,上面全是“吃人”二字。这“仁义道德”便是“包装”。

日本军阀把恐怖血腥的沦陷区叫作“王道乐土”,这“王道乐土”无疑也是“包装”。

文革本是动乱,却冠以“大革命”之称,这“大革命”自然也是“包装”。造反派给老干部扣帽子,再戴高帽子游街,也是在为老干部“包装”,即要把革命老干部“包装”成反动派……

如此等等,多了去了。

以上这种用“包装”的泛化意义观察历史的眼光,便是我所谓的“包装”史观。以此法观察历史,有助于分解、辨析史事的层面,有助于去虚存实,去伪存真透过表象察知真史察知史事的实质。遥想文革最热闹的时候,我若是有“包装”史观,或许会想到:这“大革命”云云,虚名而已,不过是包装纸一张!当然,我是决不会那样想的。那样,我不就把自己“包装”成神仙啦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